(走进中国乡村)靠美食引流成为“顶流”的黄河小渔村

发布时间:2024-12-05 11:40:50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社 呼和浩特4月7日电 题:靠美食引流成为“顶流”的黄河小渔村

   中新社 记者 张玮

  风吹柳芽,春的气息在黄河全面开河的一瞬铺满河套平原。清明小长假是河畔小渔村——郝家窑村第一波“春日经济”小高峰,村子里67户“渔家乐”家家爆满,须提前预订才能品到正宗的应季“炖开河鱼”。

  郝家窑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简称托县)境内,地处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拥有百年历史。

2023年9月,郝家窑村迎来葡萄丰收季。 (资料图)乌力更 摄

  年过六旬的郝争平是村里渔家乐的首创者,也是村史馆的“掌门人”。这几天,他除了忙着接待远道而来的食客,还肩负着村史馆讲解员的职责。

  “郝家窑村东依山梁,西邻黄河,水土肥沃且形成独特的小气候。300年前,自山西迁徙而来的郝氏兄弟在此建村,黄河文化、农耕文化交融生根,盛产珍馐美馔。”走进村史馆,郝争平向记者讲解。

  “但也曾由于地理地势、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村民的生活贫困不堪。”郝争平说,当地旅游业兴起之前,村里的青壮年大多都出去打工,剩余的村民靠种田捕鱼为生,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人民币,下同)。

  2003年前后,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郝争平发现每年黄河开河、封河时,总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前来赏流凌,却苦于没有吃饭歇脚的地儿。

  史料记载,清康雍乾时期,河套地区每年春天都向皇上进献“开河鱼”。而郝家窑则是皇家贡品“开河鱼”和特有品种“托县葡萄”的主产区,郝争平就想试着用美食留住客人。

  2005年,他便在自家院落开起村里第一家渔家乐。“那时候到了旺季,每天能接待二三百人。”

2023年9月,葡萄丰收时,游客前来采摘葡萄。 (资料图)乌力更 摄

  从此,香而不辣、色泽红艳的“托县炖鱼”,皮薄肉甜、清凉下火的“托县葡萄”,身价倍增,逐渐吸引着八方游客闻香而来。

  “赏黄河、游神泉、品美味,乐哉。”天津游客柳彦一行8人自驾到此,悠闲地度过了这个小长假。

  近年来,村里近百户农民纷纷投身乡村旅游的就业、创业大潮。学习人力资源专业的“90后”杨仙岚在大学毕业后回到郝家窑村,跟着长辈学习炖鱼和种植葡萄技艺。在她看来,这两项传承百年的美食既是产业也是文化,绝不能断档。

  2014年起,杨仙岚便一边帮家里照顾着渔家乐生意,一边学技术,同时还谋划着产业链的建设。直至2023年底,她不仅逐步将渔家乐扩建成吃住一体,还在葡萄园里增种了大杏、苹果和西梅。

  “为了延长销售季,我建了一排冷藏库,这样,林果可以保鲜储藏到春节售卖都不成问题。”杨仙岚指着院外的一排库房对记者说。

4月4日,杨仙岚早早起床为预订的客人炖鱼。 乌力更 摄

  杨仙岚的产业链在一步步形成,年均50万元的收益羡煞村民。不忙的时候,她会时不时接待前来考察的邻居,并为他们耐心讲解。“现在,来找我取经的返乡年轻人越来越多。”

  杨仙岚说,下一步,她要着力培养自己的团队,将乡村旅游做到精益求精。

  如今,旅游热度提升带动了全村渔家乐和葡萄产业的发展。郝家窑村党支部书记秦建介绍,目前,郝家窑村渔家乐年接待人数近52万人次,年收入达5589万元;葡萄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均产量有2700余吨,仅葡萄产业就可达人均年收益2万余元。(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