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1:47:30 来源: sp20241206
开机、起飞、巡护……一架无人机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国有灵宝川口林场工作人员的操控下腾空而起,开始日常森林火情巡查监测。为有效预防森林火灾发生,当地建立“人防+技防”“空中+地面”的巡护监测系统,立体化织密森林火灾防护网。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积极开展森林草原防火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部署防火科技攻关项目、建设科技条件平台、重构防火标准体系,以科技支撑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走进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显示林区地图的屏幕上,红点密布。“每个红点都代表一次雷击,每次雷击都有可能引发森林火灾。”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防火办副主任李晨光说。
雷击火是严重的自然灾害,监测发现难、精准定位难、扑救处置难、影响破坏大,其监测、预警和防控是世界性难题。位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雷击火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仅去年6月,我们就监测到了3.7万多次落雷信息,范围几乎覆盖整个大兴安岭地区。”李晨光表示,虽然雷击频发,但大兴安岭地区连续13年未发生过一起重特大森林火灾,这得益于国家林草局“森林雷击火防控”应急揭榜挂帅项目成果在大兴安岭林区的业务化运行。
2021年以来,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承担的国家林草局“森林雷击火防控”应急揭榜挂帅一期和二期项目,经3年持续攻关,研建了一套先进精准森林雷击火监测预警防控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森林雷击火综合感知领域空白,经过业务化运行,成效显著。
“研究成果可实现雷电、气象、可燃物等雷击火风险信息同步精准监测、精准预警、精准预报,有效防控雷击火灾害发生。”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明玉介绍,在大兴安岭林区,研究团队共安装了19套全波形三维闪电定位仪、8套雷击火火险监测站、3台大气电场仪。其中,大气电场仪首次应用于我国雷击火的监测预警。
2022年,大兴安岭森林防火感知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天、空、塔、地”四位一体的预警监测,及时、快速获取动态信息和关键环节,做到火情早发现、早报告。
“其中,依托‘森林雷击火防控’项目研发的雷击火感知系统,实现三维雷电实时监测,第一时间将雷电位置、强度、类型、发生时间推送至各地,同时结合望塔靶向观测,飞机、无人机定向巡查,一旦发生火情可立即处理。”李晨光介绍。
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兰旗卡伦乡,防火条幅和警示牌随处可见,鲜艳醒目。“森林防火监控系统的‘眼睛’,实时监测重点林区情况。”围场县防火办副主任王鹏伟介绍,林火视频监控系统监控范围达10至20公里,全县共有138个监控点位、276个双目高清摄像头,通过烟感、温感实现自动识别报警,灵敏度很高。
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森林防火构筑安全屏障。
为支持重点区域森林草原防火,国家林草局依托东北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建设森林草原防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创新联盟等科技条件支撑平台,持续开展防火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截至2023年年底,共承担科研项目51个。
“其中,依托森林防火及装备国家创新联盟研发出的‘林火监测预警双红外火灾探测器’,部署于林下火灾高发的点(线)状区域,安装于地表以上、树冠以下的林区可视空间,通过光伏与后备多级储能供电,利用红外光谱识别技术,实现全天候林下地表火情监测,成果已成功推广应用到16个省份。”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国家林草局现有先进森林草原防火成果293项,涵盖可燃物调控、火灾监测、应急通信、防灭火技术和装备等各方面。
国家林草局防火司二级巡视员李冬生介绍,将持续提升保障支撑能力,深化林草防火网络感知系统应用,推进“森林雷击火防控”项目在雷击高发区域的部署应用,实现雷击火感知系统与无人机“察打一体”深度融合,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30日 07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