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往事响回声——2023年新疆考古工作繁花满枝

发布时间:2024-12-05 08:23:53 来源: sp20241205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推开岁月千重门,丝丝印记有回声。

  3月18日,2023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召开,17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150多项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是奋战在新疆考古一线工作者们交出的成绩单。

  天山南北,河湖之畔,考古工作者的脚印留在了一处处聚落、一座座城址、一片片墓群间,他们用坚定的信念、专业的视角、发现的眼光、高新的科技,让一件件沉寂数千载甚至近万载的沧海遗珠展露容颜,呈现过往,助力全社会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

  座座遗址面容更清晰

  在“新疆早期文明综合研究”“统一国家体系下新疆历史发展进程研究”等重点课题推进下,新疆古代城址、聚落的面容更加清晰。

  过去一年,以天山为重点的史前聚落和高等级墓葬发掘,为新疆史前聚落发展形态、社会组织结构等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可以确定伊吾县尖甲坡墓地是东天山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这一时期规模最大、布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高等级贵族墓葬群,同时还分布了一些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游牧人群的墓葬。”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伊吾县尖甲坡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习通源说,这里的房址、火塘、陪葬墓区、殉牲坑区、立石等设置,明显体现出此时期当地已形成陵园规划、等级差异和丧葬礼制。

  考古人员认为,尖甲坡墓地的发掘成果,对揭示我国东天山地区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过程,有重要价值。

  新疆境内年代最早的宝石玉石矿是怎样开采的呢?2023年,考古人员在哈密市天湖东绿松石采矿遗址里,看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的采矿场景。“遗址内有矿坑、出渣槽、矿渣堆积区、采矿作业区、哨岗、祭祀区,清晰展示了一个古老工业聚落的基本样貌、生产状况。”哈密市天湖东绿松石采矿遗址考古汇报人谭宇辰说。

  这座采矿遗址为研究古代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早期的资源供给关系,探寻中国古代众多绿松石器原料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最新发掘显示,位于图木舒克市的托库孜萨来遗址,战略位置重要、保存状况良好、文化内涵丰富。目前考古人员已经明确判断出遗址内的城址、佛寺,还有疑似是大外城、居住区、古窑址、古道路、小型佛寺、古农田、古水利系统等的遗存需要再确定。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托库孜萨来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杨睿认为,托库孜萨来遗址是一处难得的综合性遗址,针对它的研究对实证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以及阐明屯垦史、佛教传播史等有重要意义。

  吐鲁番市巴达木东墓群去年通过考古调查勘探新发现唐代墓葬15座,考古人员对巴达木东墓群的分布范围愈加清楚,当时中原地区丧葬习俗和形制对新疆地区的影响也更为明晰。

  “在这次发掘中,采集到一件‘张校部买地券’,这是新疆首次发现木质买地券。”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尚玉平说,木质买地券用汉文楷书书写,根据木板大小和残存文字,初步推断原书写文字约在450字,可识读近300字,约150字漫漶不清。

  买地券也称买地契,是为亡者购买冢地的契约,是古代中原地区比较盛行的丧葬风俗,以仿地契的形式“买下身后安葬处”。这份木质买地券上有明确纪年“天宝八载”(公元749年),有“张校部”的称谓,也有交河郡、高昌县、宁昌乡等地名,还有镇墓的术语。

吐鲁番市巴达木东墓群的北庭副都护程奂墓出中的墓志。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对巴达木东墓地最新发掘成果,深化了考古人员对魏晋至唐时期吐鲁番一带高等级墓葬茔院建筑及丧葬礼仪制度的认识,为研究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治理和西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供了实例。

  多种宗教并存考古研究成果丰

  在推进“古代新疆多元宗教发展与中国化的考古研究”的重点课题中,考古人员用更多生动鲜明的实例,证明着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一教或两教为主、多教并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历史特点,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关系的主流。

  2023年,考古人员在奇台县唐朝墩古城景教寺院东部区域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高昌回鹘和西辽蒙元两个时期的围墙,进一步明确了寺院的营建历程。

  “我们在对寺院主体建筑做局部解剖时,在北组中室发现房址下叠压着年代更早的房屋,并在它的墙面上清理出约15平方米的景教题材壁画,确认它也是景教寺院。”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任冠说,同时在这里还发现了有明显唐代中原地区特征的建筑构件,壁画上有回鹘文题记,可以判断这间房屋始建于唐,在高昌回鹘中期时改建。

  刚刚入围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的喀什莫尔寺遗址,是目前已发现位于我国最西部地区的早期大型地面佛寺遗址,现存一圆形塔,一方形塔。最新的发掘清理出规模宏大的寺院建筑群,明确了遗址是以圆形佛塔为中心一步步修建而成,大约到唐代,又在方形佛塔东南面修建了大佛殿等建筑。

  “2023年出土了7000余件文物,大部分是石膏佛像残片,也有木质佛教造像残片。其中木质六趾佛脚和长胡须的石膏佛像,还有一件带有清晰文字印记的残片,都是让人惊喜的发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喀什莫尔寺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肖小勇说,当残片上的文字被释读出来后,或许会有更重要的发现。

  汗诺依遗址的东城在莫尔寺遗址南约5公里,它的东城外2公里处还有一座佛塔,考古发掘证实是汉晋时期修建并使用的。“托普梯木佛塔和莫尔佛塔都在古城5公里范围之内,证明了史料记载魏晋时期疏勒一带佛教盛行的情况,也为佛教早期在西域的传播和本土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汗诺依古城考古项目负责人艾力江·艾沙说。

  此外,哈密市白杨沟佛寺遗址考古调查确认了7处寺院或佛寺建筑基址以及43处洞窟。鄯善县吐峪沟石窟的发掘,明确了吐峪沟东区南部2号寺院的分布范围、功能分区、性质等级和北部僧院的形制布局、分期年代,这里曾是一座大型的官方佛教寺院,出土遗物类型丰富,反映着寺院僧人的日常生活。

  科技手段助力“时光穿越”

  唐朝墩遗址的灯盏燃料既有植物油脂也有动物油脂,哈密拉甫却克墓地的初唐开元通宝钱币来自祖国西南地区……这些结论都是如何得出的?那就是通过科技考古。

  近年来,多种科技手段与考古研究的深度融合,让文物的信息被更多地挖掘出来,丰富公众对它的认知。

  库车市境内矿冶遗址群集中在库车河上游地区。为了进一步了解《水经注》引释氏《西域记》中记载的龟兹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状况,2023年4月,考古人员在库车市境内八处冶炼遗址收集炉渣、矿石、鼓风管等冶炼遗物,进行针对性采样,开展年代学、冶金考古等方面的检测分析。

  “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判断,最迟自战国晚期开始,库车地区(古代龟兹地区)已存在较大规模的铜铁冶炼生产活动。”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杨帆说,历史上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原地区的影响下,以库车地区为代表的冶铁业日渐兴盛。

  诗人陈子昂武周时期曾在朝廷任职,他在《上蜀川军事》中提到当时西北地区的军事开支依赖西南地区。考古人员对哈密拉甫却克墓地出土的初唐开元通宝钱币做XRF分析后表明,其均为铜锡铅三元合金,而铅同位素分析将其金属矿料来源指向西南地区。

  “结合科技检测、考古背景和历史记载,我们推断初唐时期西南地区的铸币取材于当地开采的金属,并且大量供应到西北边疆地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马丁说,这不仅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初唐时期货币与铸币材料供应体系,也是唐代中央政权有效治理边疆的体现。

  3月过半,新疆大地按下升温键,各支考古队伍即将奔赴项目现场继续完成与大地的对话,待下一个春天再来时,呈现更多的新发现。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