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6:41:24 来源: sp20241206
近年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以席卷之势向我们袭来。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总会引发生产关系变革,进而推动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不断迭代突破,人工智能浪潮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席卷社会各领域,并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场变革序幕正在悄无声息地拉开。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势必孕育巨大的新质生产力。对此,如何培育发展面向未来的艺术产业、积极塑造艺术发展新动能,是推动艺术发展提速前行的迫切需要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的应有之义。
对于艺术院校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的不仅是教育与艺术的形式、内容,在更深层次上还是艺术与教育相关的整个体系和发展生态。因此,艺术院校面临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第一,人工智能拓展了艺术新空间,创新艺术理论成为时代之呼唤。生成式人工智能因其在文本写作、图像生成和音乐制作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在赋能剧本编写、绘画、舞台设计、曲目编辑等传统创作上显示出特殊潜能。随着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技术日新月异,传统舞台形态不再是戏剧、舞蹈、展览等活动的唯一载体,虚拟空间创设为人们带来了更加多元生动的沉浸式艺术体验。而借助人工智能修复技术,艺术可以再生,艺术创作也取得新突破,艺术在AI时代获得了更多可能。
人工智能赋能下,艺术创作、艺术表达的新方式、新路径,必将催生新的艺术生态,因为所有艺术都是综合性的,戏剧更是如此。它会涉及创编演、形体表、服化道、声光电等诸多方面,而人工智能可以融合到各个环节,实现艺术模式的激变与突创。以往,艺术与科技是在不同方向上并向而行,如今人工智能则实现了两者的交融跃升,在变革艺术生产模式的同时也重构着审美感知系统,进而对艺术理论、艺术学科、艺术教育带来全局性的深远影响,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未来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无法回避的关键领域之一。无论是集合多学科群进行协同创新,还是跨界交叉融合进行实践探索,抑或进行艺术学的自主理论体系建构,都不得不直面人工智能对诸多关键领域的促进作用。技术全方位的介入艺术给艺术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艺术院校对此不能无动于衷,必须在科艺融合、学科平台搭建、跨界交叉融合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究,自觉建构面向未来的艺术学科、学术、话语体系。
第二,培育AI时代新生态,艺术院校需要构建面向未来的学科专业新格局。以我熟悉的戏剧教育为例,可以在艺术学一级学科范畴内,构建未来戏剧学。不可否认,戏剧艺术因科技赋能而焕发新颜,人们的戏剧观念也已经悄然被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场域所改变。戏剧学在传统“史论评”的“回望式”研究基础上,需要开拓面向未来的创新融合、前瞻探究的“展望式”研究。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应该而且必须要担负起理论建构的使命职责。基于此,有必要提出“未来戏剧学”这一重大命题,力求探明未来戏剧的形态,未来戏剧的创作方式,未来戏剧的创、演、观的关系,传统戏剧的未来表达,戏剧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变革和应对等系列议题,进行兼具“接地性”和原创性的前瞻研究。当然,这样的学科建构应当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
另外,技术赋能要求提升传统优势专业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与时偕行”,既可以让古老的戏剧艺术增添智能时代的气息,又可赋予其更多可想象的创造空间,意义重大。目前,人工智能专业已经成为各大院校争相增设的专业(方向)和涌入的研究领域,也有不少艺术院校在研究生阶段开始设置艺术跨界创作、人工智能影像创制、人工智能演艺设计等研究方向。不少院校也及时优化调整专业课程,研究在本科阶段进行专业设置的可能。无疑,当前到了人工智能艺术教育的窗口期。
第三,艺术院校教育教学需要应对在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技术赋能条件下,知识获取将会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也使得艺术从业者能够轻松撰写各类剧本、方案、论文,甚至是绘图、视频生成等,传统戏剧艺术的未来形态正在不断更新和演绎。在抢抓机遇的同时,也应主动思考大学未来应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价值观的塑造不仅不可或缺,而且是首要的。无论技术如何变迁,都无法取代教师在培养学生价值观时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智能社会下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种错误言论、观点和不良价值观充斥其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变得更加重要。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育是其根本内容。目前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是艺术创作生产环节的便捷和高效,创意的源头还在于“人”。影响人工智能产出质量有技术或算法的因素,但根本上还是人们的创造力,艺术创作的诗意和天马行空的创意越发显得珍贵。艺术院校要加强人文、科技类通识教育,拓宽艺术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各学科交叉思维,相互激荡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人机互动的感知与能力的再造是其重要内容。国外已催生出提示工程师等新兴职业,通过语境引导,解锁AI潜能,培养出与人类协同的能力。在多种技术交织而成的新型创作语境中,理解人机交互模式、探索人机协同应用场景、重塑新境域中的艺术感性体验,或许是智能社会进行文艺创作的新要求。
(作者:谢巍,系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