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数受访青年希望农村彩礼在10万元以内

发布时间:2024-12-06 01:28:41 来源: sp20241206

  过高的彩礼金额会阻碍 农村青年婚恋,造成很多不良影响,不少地方因地施策为爱“减负”,助力彩礼回归合理区间。大家觉得彩礼金额在什么范围内比较合适?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3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受访青年希望农村彩礼金额在10万元以内。59.5%的受访青年认为高价彩礼会成为夫妻婚后生活矛盾的诱因,影响感情。

  调查中,60.1%的受访青年是农业户口,30.9%的受访青年是城镇户口,但出生在农村。

  55.9%的受访青年觉得家乡的彩礼水平高

  “据我了解,老家那边的彩礼最低五六万元,高的有20多万元,不过大多在10万元到20万元之间,具体要看个人情况、家庭条件。”老家在江苏宿迁农村的95后严若寒觉得,老家的彩礼金额还算正常,但想要结婚,并不仅是彩礼的问题。

  在广东生活的80后刘萍觉得,老家江西的结婚流程比较复杂,订婚时要办一次酒席,还要给女方家准备礼品、红包,光订婚就要花费几万元。加上彩礼、“五金”、正式婚礼宴请和各种费用,结婚的花费很高。

  对于农村的彩礼情况,55.9%的受访青年觉得家乡的彩礼水平高,34.2%的受访青年觉得一般,属于正常水平,7.9%的受访青年觉得低,2.0%的受访青年不太了解。

  严若寒说,在县城有套房是婚恋市场的入场券,有车更好。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还需要准备“三金”“五金”之类的首饰,拍婚纱照、办酒席、请司仪、接车的租金等费用,同样是笔不小的开销。“即使彩礼只要十来万元,但其他费用加在一起也二三十万元了,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笔较大的开支,如果个人存款不足,还需要掏父母的养老钱。”

  调查中,69.2%的受访青年感觉家乡的彩礼金额给男方本人及其家庭带来的负担重。73.3%的受访青年认为高价彩礼是横在农村青年结婚路上的一道“坎”。

  “一个家庭里有两三个儿子的,女方家会担心以后几个儿子在财产上分配不均,所以对彩礼金额的要求会比较高。”刘萍说,一些农村家庭为了儿子结婚,掏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有的还可能欠有外债。

  对于农村高价彩礼的影响,59.5%的受访青年认为会成为夫妻婚后生活矛盾的诱因,影响感情,57.5%的受访青年指出因彩礼引发的离婚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增多,57.2%的受访青年认为会使一些家庭因婚返贫,为了娶媳妇而负债,50.0%的受访青年觉得会导致一些农村适龄青年“结婚难”,35.9%的受访青年认为给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

  “如果彩礼数额不是在双方理性讨论的情况下确定的,会给之后的婚姻生活埋下一颗雷。”严若寒觉得,如果在协商彩礼的过程中发生不愉快,双方又缺乏感情基础,会影响婚后生活。

  “刚结婚的堂哥的彩礼是跟亲戚借的,新婚妻子还不知道这件事,这可能成为他们婚后的一个矛盾点。”刘萍说。

  农村彩礼金额多少合适?近半数受访青年希望在10万元以内

  农村彩礼金额多少比较能接受?15.8%的受访青年认为是5万元以内,32.5%的受访青年认为是5-10万元,合计有48.3%的受访青年希望彩礼金额在10万元以下。其他金额区间的接受比例分别为:10-15万元(21.1%)、15-20万元(18.5%)、20-25万元(7.7%)、25-30万元(3.5%)、30万元以上(0.9%)。

  “农村家庭一个人一年就赚两三万元,现在的彩礼基本是一个人5年甚至10年的收入。”刘萍认为,彩礼金额是一个人在当地一两年的收入比较合理。

  彩礼的分配和使用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刘萍说,在农村地区女方家长觉得没有儿子养老,就要多留些钱在手上,所以一些女方家长会自己留下彩礼,但更多的情况是女方家庭留一部分,剩下的返还小家庭,比如20万元左右的彩礼,女方家留下5万元用于婚宴等花费,剩下的返还回去。

  严若寒觉得有彩礼无可厚非,毕竟是一种传统风俗。但他觉得,现在彩礼的作用有点被过度放大了,彩礼多少成了是否有面子的体现,彩礼成为结婚前双方家庭讨价还价的焦点,似乎将婚姻异化成了买卖。

  有些地方政府或村委会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民风民俗,为彩礼划定“限高线”“指导价”,严若寒觉得这是有益的尝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价彩礼的出现,但他也比较关心落实情况如何,“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彩礼‘指导价’要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不能‘一刀切’”。

  严若寒还希望,地方政府能更重视年轻人的交友问题,搭建官方的交友平台,让年轻人拥有互相认识了解的机会,找到志同道合的另一半。

  受访农村青年中,男性占56.6%,女性占43.4%。经济状况在家乡属于上游的占2.9%,中上游的占23.8%,中游的占50.1%,中下游的占19.7%,下游的占3.5%。家乡(不含港澳台)属于东部地区的占32.4%,中部地区的占43.1%,西部地区的占19.6%,东北地区的占4.9%。

  (应受访者要求,严若寒、刘萍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王志伟 

【编辑:邵婉云】